

● 儿(兒)ér ㄦˊ
◎ 小孩子:儿戏。
◎ 年轻的人(多指青年男子):男儿。儿女情。
◎ 男孩子:儿子。生儿育女。
◎ 雄性的马:儿马。
● 儿(兒)er ㄦ
◎ 作助词(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):小孩儿。
◎ 儿 兒 ér
〈名词〉
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“人”字,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。“儿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儿”的字大都与“人”有关。本义:幼儿。古时男称儿,女称婴,后来孩童都称儿)
(2) 同本义
儿,孺子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——《老子》第九章
老人儿啼。——《史记·循吏列传》
男曰儿,女曰婴。——《苍颉篇》
见两小儿辩斗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(3) 又如:儿女子(孩童);儿剧(犹儿戏);儿话(孩子话);儿撬(拐棍儿);儿拜(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);儿啼(小孩哭);儿孩(孩童)
(4) 儿女,父母所生的子女,第一代后裔。如:儿孙满堂;小儿;儿女夫妻(结发夫妻,从小的夫妻);儿女之情(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)
(5) 长辈对幼辈的称呼。亦用作轻蔑之称。如:儿郎(将帅对士兵的称呼)
(6)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
儿,子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亲》
汤为儿守舍。——《汉书·张汤传》
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。——《汉书·项藉传》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——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阿爷无大儿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(7) 又如:儿媳(即儿媳妇);儿子花(儿子的影子);儿曹(儿辈);儿息(子息)
(8) 男青年。如:儿孩儿(男孩子);儿男(男孩,男子)
(9) 年轻人;青年。如:健儿
(10) 我
(11) 子女对父母的自称
兰芝惭阿母:“儿实无罪过。”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(12) 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
送儿还故乡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(13) 又如:儿家(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;你,称女子)
(14) 弟对兄的自称
[帝]乃以延宗为相国、并州刺史,总山西兵事。谓曰∶“并州阿兄取,儿今去也。”——《北史·齐安德王延宗传》
◎ 儿辈 érbèi
孩子们;后辈
◎ 儿曹 ércáo
泛指晚辈的孩子们
◎ 儿齿 érchǐ
老人齿脱落后重新长出的牙齿
◎ 儿妇 érfù
儿子的妻子;媳妇
◎ 儿歌 érgē
儿童歌曲;儿童歌谣
◎ 儿化 érhuà
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。后缀“儿”字不自成音节,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,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
◎ 儿皇帝 érhuángdì
五代时,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,对契丹主自称儿皇帝。后来泛指投靠外国,建立傀儡政权的统治者
◎ 儿科,儿科学 érkē,érkēxué
医学的一个分支,研究儿童的发育、护理和疾病
◎ 儿郎 érláng
(1)青年,小伙子
(2)儿子
卖儿郎
(3)对士兵的称呼
城内兵马要点验,守城的儿郎听我言。——欧阳予倩《木兰从军》
◎ 儿马 érmǎ
与骒马相对的公马
◎ 儿男 érnán
(1)男儿;大丈夫
好儿男志在四方
(2)幼年男性
◎ 儿女 érnǚ
(1)儿子和女儿,子女
儿女成群
(2)青年男女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——唐·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
儿女泪,君休滴
◎ 儿女情 érnǚqíng
指男女或家人之间的恩爱感情
◎ 儿女情长 érnǚqíngcháng
男女恋情绵绵不断。常指过多的青年男女之情
儿女情长,英雄气短
◎ 儿女债 érnǚzhài
父母对子女所承担的教养婚嫁的义务
◎ 儿时 érshí
童年
谈及儿时故乡的景物,如在眼前
◎ 儿孙 érsūn
(1)儿子和孙子
(2)泛指后代
◎ 儿童 értóng
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
儿童相见不相识。——唐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◎ 儿童节 értóngjié
(1)
(2)六月一日
(3)全世界新教教会遵守的特别日(通常在6月的第二个星期日),伴有为儿童祈祷活动
◎ 儿童乐园 értóng lèyuán
供儿童娱乐、游玩的场所
◎ 儿童片 értóngpiān
(1)
(2)一种为少年儿童拍摄的适合其观看的影片和电视片
(3)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或电视片
◎ 儿童文化宫 értóng wénhuàgōng
少年宫
◎ 儿童文学 értóng wénxué
以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、智力和兴趣等特点,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
◎ 儿童心理学 értóng xīnlǐxué
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
◎ 儿媳妇 érxífu
儿子的配偶
◎ 儿戏 érxì
原义为儿童游戏。比喻处事轻率,不严肃
拿很严重的问题当儿戏
◎ 儿语 éryǔ
大人与小孩交谈时采用的小孩话
◎ 儿子 érzi
(1)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
有两个儿子的家
(2)下一代男性后裔;父母所生的男性孩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