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● 炮páo ㄆㄠˊ
◎ 烧:炮炙。炮烙(luò)。炮制。
● 炮bāo ㄅㄠˉ
◎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:把湿衣服搁在热炕上炮干。
◎ 一种烹调方法,在旺火上急炒:炮羊肉。
● 炮pào ㄆㄠˋ
◎ 重型武器的一类,有迫击炮、高射炮、火箭炮等:炮兵。炮弹。
◎ 爆竹:鞭炮。花炮。
◎ 爆破土石等在凿的眼内装进炸药后称“炮”。
◎ 炮 bāo
〈动词〉
(1) 一种烹调方法
(2)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[牛肉片、羊肉片等]。如:炮羊肉
(3) 中药制法之一。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,使其焦黄爆裂。如:炮姜
(4)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。如:湿衣服搁在热炕上,一会儿就炮干了
(5) 另见 páo;pào
◎ 炮 炰 páo
〈名词〉
(1) (形声。从火,包声。( páo )本义:古烹饪法的一种。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)
(2) 同本义
炮,毛炙肉也。字亦作炰。以铁匕贯肉,加于火炙之。——《说文》
炮之燔之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瓠叶》
亨羊炰羔。——《汉书·杨恽传》
炮取豚台若将。——《礼记·内则》。注:“以涂烧之为名也。”
(3) 又如:炮食(烧烤食物);炮燖(烧炙);炮燔(烧烤);炮豚(烤猪);炮羊(烤羊);炮胾(烤熟的肉块);炮煎(烧烤);炮祭(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)
(4) 焚烧,燃烧
令尹炮之,尽灭卻卻氏之族、党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
(5) 又如:炮暑(酷署);炮土(瓦)
(6)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,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,使它焦黄爆裂
儿为检药笼,桂姜手炮煎。——陆游《离家示妻子诗》
(7) 通“庖”。厨师
凡为人臣者,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。——《韩非子·难二》
◎ 炮 砲、礮 pào
〈名词〉
(1) “炮”假借为“砲”,大炮
敌军果舁炮至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(2) 又如:山炮;大炮;迫击炮;炮座(炮车;炮的台座);炮位(古代的火炮);炮局(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)。又指象棋的一子。如:炮打隔山
(3) 爆竹。如:鞭炮;炮燥(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);炮竿(爆竹);炮仗(爆竹);炮粲(爆竹炸裂的碎片)
(4) 爆破土石。如:放炮
(5) 另见 bāo;páo
◎ 炮 páo
〈动词〉
(1) 通“咆”。吼叫,咆哮
女炰烋于中国,敛怨以为德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荡》注:“炰烋,《说文》引作咆哮。”
(2) 另见 bāo;pào
◎ 炮兵 pàobīng
陆军的一个装备火炮的兵种或者类似编制
◎ 炮铳 pàochong
〈方〉∶爆竹
◎ 炮打灯儿 pàodǎdēngr
〈方〉∶爆竹的一种,点着后,发出响声的同时,还射出发光药,在空中燃烧发光
◎ 炮弹 pàodàn
(1)大炮用的空心发射体,内含炸药、化学物质和其它物质
(2)用于火炮发射的实心弹
◎ 炮格 páogé
同“炮烙”
◎ 炮灰 pàohuī
比喻被强迫参加非正义战争去送命的士兵
◎ 炮火 pàohuǒ
(1)火炮射击或炮弹发射;炮弹爆炸
炮火、火箭纷纷打射贡院。——《广州军务记》
(2)火力
被猛烈的炮火打得四分五裂的部队
◎ 炮击 pàojī
(1)用火炮进行猛烈射击
(2)将炮弹射向、射到或射进
炮击一城镇
◎ 炮舰 pàojiàn
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轻型军舰
◎ 炮口 pàokǒu
大炮的射出口
◎ 炮炼 páoliàn
用加热的方法把中药原料里的水分和杂质除去
◎ 炮楼 pàolóu
四周凿有用来了望、射击的枪眼的碉堡,对于作战能发挥一定作用的圆柱形建筑
◎ 炮烙 páoluò
原作“炮格”,古时的一种酷刑。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
闻左公被炮烙,旦夕且死。——清·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◎ 炮手 pàoshǒu
(1)操作或操纵一门火炮的人员
(2)舰上操纵火炮的海军军士和士兵
(3)负责管理和使用火炮的士兵
◎ 炮塔 pàotǎ
安装在要塞炮台、军舰、飞机或坦克上装备一门或多门火炮的圆顶形或圆柱形构件
◎ 炮台 pàotái
(1)旧时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构筑的永备性火炮阵地
(2)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炮位或平台
◎ 炮膛 pàotáng
炮筒子里放置炮弹和射击时炮弹穿过的圆筒状空腔
◎ 炮艇 pàotǐng
一种小型军舰,以火炮为主要装备,主要战斗任务是巡逻内河或沿海、轰击敌人沿岸目标、掩护部队登陆;也可以布水雷或以深水炸弹攻击敌方潜艇等
◎ 炮筒子 pàotǒngzi
比喻心直口快、好发议论的急性人
◎ 炮位 pàowèi
(1)
(2)一门火炮的射击位置及其所必需的附属设施,诸如伪装物、弹药箱等
(3)在野外用于安放火炮、机枪等的平台和支架等
◎ 炮眼 pàoyǎn
(1)
(2)掩蔽工事的火炮射击口
(3)爆破前在岩石上凿的孔,用来装炸药
(4)堡垒的墙或女儿墙上斜面向外扩大以便于炮击的洞口
(5)装甲车上或工事上发射枪弹或炮弹的孔或槽
◎ 炮衣 pàoyī
套在炮外面的布套
◎ 炮长 pàozhǎng
负责一门或几门炮的下级军官
◎ 炮仗 pàozhang
爆竹
◎ 炮制 páozhì
(1)用烘、炮、炒、洗、泡、漂、蒸、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。目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,加强疗效,便于制剂和贮藏,使药物纯净
耘樵得甘芳,龁啮谢炮制。——苏轼诗
(2)泛指编制;制定(贬义)
炮制反动纲领
(3)做,制作
如法炮制
◎ 炮炙 páozhì
炮制中药;烧烤;烘烤
◎ 炮竹 pàozhú
爆竹
◎ 炮子儿 pàozǐr
(1)[口]
(2)小的炮弹
(3)枪弹
【巳集中】【火字部】炮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【唐韻】薄交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蒲交切,𠀤音庖。同炰。【說文】毛炙肉也。【廣韻】一曰裹物燒也。【詩·小雅】炮之燔之。【傳】毛曰炮。加火曰燔。【疏】此述庶人之禮,當是合毛而炮之。【禮·內則】炮取豚若將。【註】炮者,以塗燒之爲名也。【禮運】以炮以燔。【註】炮裹之也。【周禮·地官·封人】毛炮之豚。【註】爓去其毛而炮之,以備八珍。◎按註疏,合毛,去毛總曰炮。廣韻止訓合毛炙物,義猶未全。又【周禮·春官·大祝】九祭,三曰炮祭。【註】炮祭,燔柴也。又【周禮·秋官·壷涿氏】掌除水蟲,以炮土之鼓敺之。【註】炮土之鼓,瓦鼓也。又與庖通。【前漢·律歷志】炮犧氏之王天下也。【師古註】炮,與庖同。又【集韻】披敎切,音砲。灼也。【齊民要術】蒸缹法有胡炮肉。【註】炮,普敎反。又叶蒲侯切。【詩·小雅】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。
考證:〔【齊民要術】蒸缹法有胡炮肉。【註】炮,著敎反。〕謹照原文著敎反改普敎反。